中新社香港12月1日电 (记者 刘大炜)12月1日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展”向香港公众免费开放首日。当天虽为工作日,仍有大批香港市民前往参观,了解国家航天事业的发展现状。有市民表示,很难得近距离接触这么多国家航天事业相关展品,又欣闻将有香港候选人进入国家航天员队伍中,感到航天离香港不再那么遥远。
12月1日起,在香港科学馆和香港历史博物馆同步举行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展”向公众开放。图为香港市民观看中国空间站模型。中新社记者刘大炜摄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展”由香港特区政府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主办,在香港科学馆和香港历史博物馆同步举行。香港科学馆馆长殷翠荷说:“这是首次与历史博物馆合作举办展览,希望达到历史和科学方面的协同效应,帮助拓宽观众层。”
香港科学馆展区展品以工程实物和大型模型为主,包括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实物、中国空间站模型、不同类型运载火箭模型等,吸引市民前来驻足打卡。
12月1日起,在香港科学馆和香港历史博物馆同步举行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展”向公众开放。图为香港市民在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及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模型前。中新社记者刘大炜摄
市民郑先生对记者表示,他对国家航天事业的发展一直很关心,特意选择展览首日到场参观,之前还参观过香港回归20周年期间在维多利亚公园举行的航天科技展。他说,以前基本上只能从电视或网络了解相关信息,觉得航天距离自己太遥远,很难得有机会近距离接触这么多航天相关展品。
郑先生说,本次展览中,他对载人飞船返回舱印象最为深刻,见到返回舱表面的燃烧痕迹,就能想象到航天员返回地球途中的危险程度,如此条件下返回舱仍能保护航天员安全,不得不让人感叹国家载人航天事业发展水平之先进。
“这几天有多位航天员来港跟市民交流,我认为这有利于提升市民对国家航天事业的兴趣。”郑先生说。他也关注到,国家的第四批航天员选拔工作中有香港本地候选人进入最终环节,希望能尽快有好消息出现。
当天也有学校组织学生们前来。展厅中,学生们聚在展品前仔细阅读介绍,不时认真做好笔记,也有同学尝试操作了展厅中的互动装置。今年读中学一年级的郭同学尝试操作了几次模拟手动对接空间站的装置,但均未能成功,直言“好难”。
“尝试之后才知道航天员们操作飞船有多厉害。”郭同学对记者说,她也有一个航天梦,会在今后的学习中以航天员们为榜样继续努力,坚定追逐梦想。
据了解,有关展览将持续至明年2月18日。“这是科学馆第四次举办载人航天工程展览,在历次展览中持续时间最长,部分展品是首度展出,希望吸引更多市民关注国家航天历史和最新发展。”殷翠荷说。(完)
中新社北京12月1日电 (记者 陈溯)中国气象局1日发布的《2022年中国温室气体公报(总第12期)》(简称“公报”)显示,2022年全球二氧化碳浓度继续升高。
公报指出,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的《2022年全球温室气体公报》显示,2022年全球大气主要温室气体浓度继续突破有仪器观测以来的历史记录,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的浓度分别达到417.9±0.2ppm(百万分之一)、1923±2ppb(十亿分之一)、335.8±0.1ppb,相比2021年,2022年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幅约2.2ppm。
根据中国气象局协调中国区域的温室气体及相关微量成分高精度观测,2022年,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观测的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的浓度分别为419.3±0.2ppm、1979±0.6ppb、336.5±0.2ppb,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平均浓度大体相当,二氧化碳浓度较2021年度增幅约2.3ppm,与全球增幅基本持平,过去10年平均绝对增量为2.16ppm,低于全球同期增幅(2.46ppm)。根据卫星遥感监测,2022年中国陆地区域年平均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量明显低于过去10年(2013年至2022年)平均绝对增量。
在当天召开的中国气象局新闻发布会上,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张兴赢表示,2022年,全球二氧化碳浓度比工业化前平均水平高出50%,也是首次超过50%,但其增长率略低于前一年和前十年的平均值,“这是非常好的消息”。
2022年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量低于近十年平均,能否说明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减少?
张兴赢表示,二氧化碳是长寿命温室气体,能在空气中存活上百年,其在空气中的浓度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排放源,二是大自然碳源和碳汇,比如,海洋、森林都可以吸收和存储二氧化碳。因此,二者都有可能影响二氧化碳浓度。研究还显示,在过去连续几年的拉尼娜现象出现之后,会大大地增加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因此,2022年二氧化碳浓度增量的减缓和减小很有可能是自然变力造成的,“厄尔尼诺年照理会使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变弱,如其成立,2023年二氧化碳浓度增量则有可能增加”。
张兴赢表示,中国已初步形成天、空、地一体化的温室气体立体观测能力。未来,中国气象局将基于全球温室气体观测数据,支持和发展完善中国自主的全球碳源汇监测核校支撑系统,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中国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提供科技支撑。(完) 【编辑:刘阳禾】